
在數位時代,音樂串流、Podcast、線上會議已成為日常。然而,你是否曾覺得耳機或喇叭發出的聲音聽起來怪怪的,不夠清晰、低音轟隆、高音刺耳,或者某些樂器被淹沒了?這時候,認識並善用音訊等化器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EQ,就成了提升聽覺體驗的關鍵。無論你是專業音樂人、聲音工程師,還是只想讓播放清單聽起來更對味的一般使用者,了解如何調EQ,都能讓你的聲音世界煥然一新。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等化器的奧秘,從基本原理、不同類型、核心參數,到實際應用技巧,最終提供一套實用的等化器最佳設定建議,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完美聲音。
什麼是音訊等化器(EQ)?為何它如此重要?
簡單來說,音訊等化器就像是聲音的頻率專屬音量控制器。它允許我們精確地調整音訊訊號中,不同頻率區段的音量大小。想像一下,聲音就像一道包含各種頻率的彩虹,從最低沉的超低音(腳踩大鼓的隆隆聲),到人聲的主體、吉他的共鳴,再到最清亮的高音(鈸的清脆聲),都各自存在於不同的頻率範圍內。等化器的作用,就是讓你能夠針對這道聲音彩虹的特定顏色(頻率),獨立地增強或衰減其音量。
最早,Equalization這個詞的誕生,是為了補償電話線路在傳輸過程中對不同頻率造成的衰減不均。工程師會應用一個具有相反響應的濾波器,讓所有頻率到達目的地時,都能擁有相等的音量,以還原訊號的忠實度。這種讓頻率響應變平坦的概念,便是等化器名稱的由來。
時至今日,等化器的應用範圍已遠超補償失真。在專業音訊領域,它是混音和母帶處理不可或缺的工具。聲音工程師利用EQ來:
- 塑造音色: 讓樂器或人聲聽起來更明亮、溫暖、厚實或纖細。
- 創造空間: 在擁擠的混音中,為不同樂器或人聲開闢頻率上的空間,避免它們相互遮蔽,使每個元素都清晰可聞。
- 消除瑕疵: 移除錄音中的雜訊(如麥克風的低頻隆隆聲、背景嘶嘶聲),或處理樂器/房間產生的不悅耳共鳴頻率。
- 突出重點: 增強人聲或主奏樂器的特定頻段,使其在混音中更具臨場感。
對於一般聽眾而言,等化器也同樣實用。我們的聆聽環境(房間大小、家具)、播放設備(耳機、喇叭)的特性,以及個人聽覺偏好,都會影響對聲音的感受。透過EQ,你可以:
- 根據環境調整: 補償房間聲學問題造成的頻率不平衡(例如,修正低音過多的駐波)。
- 客製化播放設備: 調整耳機或喇叭的固有頻率響應,使其更符合自己的喜好或預期。
- 提升特定內容體驗: 在聽Podcast時增強人聲的中頻,讓對話更清晰;在聽舞曲時稍微提升低頻,增加節奏感。
總之,EQ的重要性在於它賦予我們強大的聲音控制能力,從根本上改善音訊品質,讓聲音聽起來更平衡、更清晰、更符合我們的期望。
認識不同類型的等化器:參數、圖形與更多
等化器根據其控制方式和濾波器特性,可以分為幾種類型:
擱架式濾波器(Shelving Filter):
- 這是最基本的類型,常見於家用音響的「低音」和「高音」控制。
- 它會在設定的角落頻率之上或之下,對所有頻率進行均勻的增強或衰減。
- 低頻擱架:影響角落頻率以下的所有低頻。
- 高頻擱架:影響角落頻率以上的所有高頻。
- 調整效果比較寬鬆,適合進行整體聲音平衡的微調。
高通濾波器(HPF)/ 低切濾波器:
- 允許高於設定的截止頻率的頻率通過,而衰減低於該頻率的頻率。
- 常用於移除不需要的低頻雜訊,例如麥克風的隆隆聲、空調噪音或地面震動引起的低頻。
- 通常具有一定的衰減斜率,例如 6 dB/倍頻程 或 12 dB/倍頻程,表示每降低一個倍頻程(頻率減半),音量衰減多少 dB。
低通濾波器(LPF)/ 高切濾波器:
- 與高通濾波器相反,它允許低於截止頻率的頻率通過,而衰減高於該頻率的頻率。
- 常用於移除不需要的高頻雜訊,例如磁帶的嘶嘶聲或數位音訊的高頻毛邊。
- 也可以用於塑造音色,讓聲音聽起來更柔和、溫暖,減少過於尖銳或明亮的聽感。
鐘形濾波器(Bell Filter)/ 峰值濾波器:
- 這是參數均衡器和圖形均衡器中的主要類型。
- 它影響的是以設定的中心頻率為核心的一個頻率範圍。
- 使用者可以調整:
- 中心頻率: 決定要影響哪個頻率點。
- 增益: 決定在此頻率點進行多少增強或衰減。
- Q 值 / 頻寬: 決定影響範圍的寬窄。Q 值越高,頻寬越窄,濾波器曲線越尖銳;Q 值越低,頻寬越寬,曲線越平滑。
- 這種濾波器極具彈性,可以用於精確地解決問題頻率,或有針對性地增強特定頻段。
陷波濾波器(Notch Filter):
- 一種極端的鐘形濾波器,通常 Q 值非常高,增益大幅衰減,形成一個非常窄而深的陷阱。
- 主要用於精準地移除單一頻率上的問題,例如電氣設備產生的特定頻率哼聲,或現場音響中因回授引起嘯叫的頻率。
圖形均衡器(Graphic Equalizer):
- 由一組固定中心頻率、固定 Q 值(通常較寬)的鐘形濾波器組成。
- 每個頻段都有一個物理或虛擬的滑塊來控制其增益。
- 滑塊的排列視覺上呈現頻率響應曲線的圖形,因此得名。
- 常見的類型有 10 段、15 段、31 段等,其中 31 段圖形均衡器涵蓋了音訊頻譜,每個頻段間隔約 1/3 倍頻程,提供相對精細的控制,常用於房間聲學校正和現場音響的回授抑制。
參數均衡器(Parametric Equalizer):
- 提供一個或多個可獨立調整的頻段,每個頻段都可以自由設定中心頻率、增益和 Q 值(頻寬)。
- 是最靈活的等化器類型,適合進行精確的聲音塑造和問題處理。
- 半參數均衡器: 允許調整中心頻率和增益,但 Q 值是固定的。
- 準參數均衡器: Q 值提供有限的幾個選項供使用者選擇。
動態均衡器(Dynamic Equalizer):
- 較新的類型,結合了等化器和壓縮器/擴展器的功能。
- 其增益調整不是固定的,而是根據訊號的音量動態變化。
- 例如,可以設定當某個頻率(如齒音所在的頻段)的音量超過某個閾值時,才自動衰減該頻段的增益。
- 對於處理動態範圍較大或僅在特定音量出現問題的聲音非常有用。
了解這些不同類型的等化器,可以幫助你根據具體的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工具來調EQ,無論是粗調整體音色,還是精修特定頻率問題。
等化器中不同頻段的個性與效果

了解音訊頻譜中不同頻段的個性以及調整它們會產生什麼效果,是等化器最佳設定建議的核心知識。以下是一個綜合了多方觀點的頻率範圍劃分與調整建議:
超低頻 (Sub-bass):20Hz – 60Hz
- 個性: 這個範圍的聲音更多是「感受」而非「聽到」,是腳踩大鼓、合成器貝斯最深沉的基礎部分。能為音樂帶來震撼感和隆隆的低頻能量。
- 調整效果:
- 增強: 增加音樂的份量和震撼力,特別是在大音量下。但過多會導致聲音渾濁、不清晰,消耗放大器功率,甚至損壞喇叭單體。
- 衰減(使用 HPF): 移除無用的超低頻噪音(如唱盤轉盤聲、室內噪音),讓低音更乾淨、清晰,釋放 Headroom。對於非低音樂器(如人聲、吉他)通常會完全切掉這個頻段。
- 小提醒: 這個頻段容易受到房間駐波的影響,調整時要非常小心。
低頻 (Bass):60Hz – 250Hz
- 個性: 這是貝斯吉他、大鼓的衝擊力、大提琴和鋼琴低音的肉身。決定了音樂的厚度、溫暖感和律動感。
- 調整效果:
- 增強: 增加低音的衝擊和圓潤感,讓音樂聽起來更有力。
- 衰減: 處理低音過多導致的渾濁或箱聲問題,讓聲音更清晰。如果貝斯和腳踩大鼓打架,可以在其中一個的低頻稍微衰減,在另一個相對應的低頻稍微增強,為它們創造空間。
中低頻 (Low Mids):250Hz – 500Hz
- 個性: 包含許多樂器的基本頻率和較低的泛音,如吉他、鋼琴、合成器的溫暖部分,以及人聲的厚度。這個頻段過多容易讓聲音聽起來悶悶的或紙箱聲。
- 調整效果:
- 增強: 增加人聲、吉他、合成器的溫暖和厚度。
- 衰減: 處理混音中的渾濁感或鼻音,讓聲音更清晰、通透。這是混音中最常進行清理的頻段之一。
中頻 (Mids):500Hz – 2kHz
- 個性: 這是人類耳朵最敏感的範圍,也是許多樂器(吉他、鍵盤、管樂器)和人聲的核心頻段。決定了聲音的存在感和衝擊力。
- 調整效果:
- 增強: 讓人聲或主奏樂器更突出,更具穿透力。增加吉他的咬勁。
- 衰減: 處理某些樂器聽起來刺耳、鼻音重或電話聲的問題。減弱背景樂器的中頻,可以讓人聲更容易浮現出來。
中高頻 (High Mids):2kHz – 4kHz
- 個性: 影響聲音的清晰度和攻擊感。包含軍鼓的啪聲、吉他的刮弦聲、人聲的咬字清晰度、小提琴的明亮泛音。
- 調整效果:
- 增強: 增加聲音的銳利度、存在感和攻擊性,使細節更明顯。讓對白更清晰。
- 衰減: 處理聲音過於尖銳、刺耳或前衝的問題,讓聽感更柔和舒適。這個頻段過多容易引起聽覺疲勞。
臨場感 (Presence):4kHz – 7kHz
- 個性: 影響聲音的明亮度和空間感。包含鑔片的清脆聲、合成器的高頻泛音、人聲的齒音(如 ‘s’ 和 ‘sh’ 的聲音)。這個頻段決定了聲音聽起來是靠近還是遙遠。
- 調整效果:
- 增強: 增加聲音的臨場感和光澤,讓聲音聽起來更近。
- 衰減: 處理過多的齒音或聲音過於刮耳的問題。過度衰減會讓聲音聽起來模糊或遙遠。
明亮度 / 空氣感 (Brilliance / Air):7kHz – 20kHz
- 個性: 這是聲音最細膩、最飄逸的部分,包含鑔片的殘響、弦樂器和合成器的泛音。影響聲音的通透感和空氣感。
- 調整效果:
- 增強: 增加聲音的光澤、空間感和空氣感,讓聲音聽起來更昂貴、更具三維感。
- 衰減: 移除非常高頻的雜訊,或讓聲音聽起來更溫暖、更集中。人類的聽覺上限通常低於 20kHz,但這個頻段的泛音和細節仍會影響整體聽感。過度增強可能使聲音聽起來單薄或合成感重。
記住,這些頻率範圍的劃分並非絕對,不同來源的定義可能略有差異。最重要的是理解每個範圍的聲音特徵,並學會聆聽你的音訊,找出需要調整的目標頻率。
EQ 的實際應用:從音樂製作到日常聆聽

等化器是一個用途廣泛的工具,其應用貫穿音訊處理的各個階段:
音樂製作與錄音室應用
- 錄音階段: 在錄音時就選擇合適的麥克風和擺位,捕捉到盡可能接近理想的聲音,這能大幅減少後續EQ的需求。垃圾進,垃圾出,EQ無法將糟糕的錄音變成完美。
- 混音階段: EQ在混音中扮演核心角色。
- 清理與修補: 移除單軌音訊中不想要的雜訊(如低頻隆隆、共鳴、嘶聲)。
- 頻率分佈管理: 為每個樂器和人聲在頻譜中找到合適的位置,避免它們互相干擾,創造清晰度。例如,在貝斯吉他與腳踩大鼓的衝突頻段進行微調,讓兩者都能被清楚聽到。
- 音色塑形: 根據音樂風格和藝術意圖,調整樂器的音色,使其聽起來更有個性或與其他樂器更好地融合。
- 創造深度與空間: 透過高頻或中高頻的增強,可以讓某些聲音聽起來更靠前;衰減則可能讓聲音聽起來更遠,增加混音的層次感。
- 母帶處理階段: 在最後階段,EQ用於對整個混音進行最終的平衡和拋光。這通常是微調,旨在修正混音中可能存在的整體頻率不均,並讓音樂在各種播放系統上聽起來都令人愉悅。
現場音響與聲音校準
- 回授抑制: 這是現場音響中使用EQ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當麥克風拾取到喇叭的聲音並再次放大時,會導致特定頻率的音量不斷循環增加,產生尖銳的嘯叫聲(回授)。利用高 Q 值的陷波濾波器或參數均衡器,可以精準衰減引發回授的頻率,在不犧牲其他頻段音量的同時解決問題。
- 適應場地聲學: 每個場地的聲學特性都不同,會對聲音的頻率響應產生影響(如房間模式、反射、吸收)。音響工程師會使用測量麥克風和頻譜分析軟體(如 Smaart),結合圖形均衡器或參數均衡器,來平坦化音響系統在該場地內的頻率響應,確保觀眾聽到的聲音更為中性、平衡。
- 喇叭系統校正: 某些喇叭系統(特別是設計特殊的類型,如 Bose 901)可能需要搭配專用的等化器來校正其固有的頻率響應,以達到設計師預期的聲音效果。
消費者日常聆聽應用
- 個人偏好調整: 這是最普遍的應用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音樂品味(喜歡強勁低音、清晰人聲或明亮高音),在串流 App、播放軟體、耳機 App 或音響系統中調整EQ,客製化你聽到的聲音。
- 設備特性補償: 不同的耳機或喇叭有其特定的聲音染色。EQ可以幫助你讓一個低音過重的耳機聽起來更平衡,或讓一個高音不足的喇叭聽起來更明亮。許多耳機品牌(如 Sony, Bose, Sennheiser, B&W 等)在其配套 App 中提供EQ調整,讓使用者可以微調聲音特性。
- 適應聆聽環境: 居家的房間聲學會顯著影響聆聽體驗。雖然消費級EQ無法完美校正複雜的房間問題,但一些進階的技術(如 Sonos 的 Trueplay)可以透過測量來自動優化喇叭在特定房間內的頻率響應。即使是基本的低音/高音調整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房間引起的頻率不平衡。
- 處理源音訊問題: 有時候,你聽到的音訊本身就存在問題(可能是混音或轉檔造成的)。基本的EQ調整可以幫助你稍微修正這些瑕疵,例如降低過多的高頻嘶聲,或提升對話的中頻清晰度。
從聲音的誕生到最終進入聽眾的耳朵,等化器都扮演著關鍵角色,它是聲音處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如何調出你的完美 EQ 設定?
等化器最佳設定建議並不存在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神奇曲線。最佳設定完全取決於你正在處理或聆聽的音訊、你的設備特性、你的聆聽環境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你的個人偏好。然而,有一些通用的技巧和思考方向,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調EQ。
調 EQ 的實用技巧
- 仔細聆聽是王道: 在開始調整之前,先仔細聽你要處理的聲音或音樂。問題出在哪裡?是低音渾濁?人聲不夠突出?高音太刺耳?培養辨識不同頻段問題的能力是基礎。
- 先衰減,後增強: 盡可能先嘗試衰減不想要的頻率。這樣通常聽起來更自然,也能避免引入失真或超出音量限制。只有當衰減無法達到效果,或者確實需要為聲音增加特定特質時,再考慮增強。
- 微調開始: 每次調整的幅度不宜過大,從 1-2 dB 開始,逐步嘗試。小小的調整可能就會帶來顯著的變化。
- 使用掃頻技巧: 如果你不確定哪個頻率造成了問題(例如共鳴聲),可以選取一個鐘形濾波器,設定一個中等偏高的增益(例如 +6dB 到 +10dB),將 Q 值設得非常窄(高 Q),然後緩慢地掃過你懷疑的頻率範圍。當聽到那個不悅耳的聲音被過度放大時,就是問題頻率所在,記下這個頻率,然後將增益改為衰減(- dB),適度降低該頻率的音量。
- 在整體混音中調整: 如果你在混音,務必在整個混音播放時進行EQ調整,而不是單獨聽某一個音軌(Solo)。單獨聽起來很棒的聲音,放到混音中可能會與其他聲音打架。EQ的目的是讓所有聲音元素和諧共處。
- 使用 Bypass 按鈕: 不時地關閉EQ效果(Bypass)來與未處理前的聲音比較,確認你的調整是否真的帶來了改善,還是讓聲音聽起來更糟。人類的耳朵很快會適應聲音的變化,比較 Bypass 前後的聲音能幫助你做出更客觀的判斷。
- 考慮音量: 在比較 Bypass 前後的聲音時,盡量確保兩者的整體音量大致相同。EQ調整會改變整體音量,音量較大的聲音聽起來會主觀上感覺更好,這會誤導你的判斷。
- 知道何時停止: 過度的EQ調整會讓聲音聽起來不自然、處理感很重。如果一個聲音需要極端的EQ才能聽起來對,也許應該考慮更換音源、重新錄音或調整樂器演奏方式。
- 利用預設作為起點: 大多數EQ軟體或設備提供預設模式(如搖滾、流行、人聲等)。這些預設可以作為探索不同聲音風格的起點,但不要把它們當作最終答案。請以預設為基礎,再根據你的具體需求進行微調。
- EQ 的位置很重要: 如果你在消費級設備上調EQ,盡可能在離你聆聽設備最近的地方進行調整。例如,使用喇叭的擴大機或音響系統內建的EQ,使用耳機 App 內的EQ,而不是串流 App 或電腦系統層級的EQ。這樣可以確保EQ處理是在訊號到達最終播放設備前進行,效果更佳,也能避免多重EQ處理造成的不良疊加。
五步驟 EQ 建議:一個實用的調整起點

雖然沒有一個神奇的EQ設定適用於所有情況,但外國音樂製作教練 Futch 提出的一個簡單五步驟方法,可以作為快速改善聲音的實用起點,特別適合初學者:
- 步驟 1:高通濾波器清理低頻 (HPF @ 30Hz+,依樂器調整)
- 對大多數非低音樂器(人聲、吉他、鑔片等)使用高通濾波器,切除其最低頻的無用資訊(如隆隆聲)。
- 建議截止頻率:總線約 30Hz,人聲約 100Hz,吉他約 80Hz,鑔片約 150Hz+,軍鼓約 80Hz,貝斯樂器/腳踩大鼓約 30Hz(視具體聲音調整)。使用 24dB/倍頻程或更陡峭的斜率效果更佳。
- 步驟 2:衰減渾濁中低頻 (Bell Cut @ 200-350Hz)
- 定位在 150Hz 到 350Hz 範圍內可能導致聲音渾濁、不清晰的頻率。使用一個 Q 值約為 1 倍頻程的鐘形濾波器。
- 在該範圍內掃頻(如前面掃頻技巧所述),找到最令人不悅的渾濁點。
- 將該頻率衰減 -3dB 到 -6dB,甚至更多,以提升清晰度。
- 建議起始點:人聲約 300Hz (-3dB),總線約 250Hz (-3dB),腳踩大鼓錄音約 300Hz (-7dB),合成器貝斯約 350Hz (-3dB)。
- 步驟 3:增強低頻主體 (Bell Boost @ 60-150Hz)
- 在清理掉渾濁後,你可能需要在 60Hz 到 150Hz 之間增強一些聲音的低頻主體和衝擊力。
- 使用 Q 值約為 1 倍頻程的鐘形濾波器,在這個範圍內尋找聽起來最有力和清晰的頻率點。
- 增強 +3dB 左右。
- 建議起始點:總線約 80Hz (+3dB),腳踩大鼓約 60Hz (+3dB),軍鼓約 100Hz (+3dB),人聲約 120Hz (+3dB)(與 HPF 配合調整)。
- 步驟 4:增強臨場感 (Bell Boost @ 3kHz-6kHz)
- 如果聲音聽起來缺乏存在感、攻擊力或清晰度,可以在 3kHz 到 6kHz 範圍內適度增強。
- 使用 Q 值約為 1 倍頻程的鐘形濾波器,尋找能讓聲音細節或衝擊力更明顯的頻率點。
- 增強 +3dB 左右。
- 建議起始點:貝斯吉他約 3kHz (+3dB),腳踩大鼓約 4kHz (+3dB),軍鼓約 5kHz (+3dB),人聲約 6kHz (+3dB)。
- 步驟 5:增強空氣感 (High Shelf Boost @ 8kHz+)
- 想讓聲音聽起來更通透、昂貴,增加空氣感和空間感,可以在 8kHz 或更高的頻率使用高頻擱架濾波器進行增強。
- 建議起始點:總線約 16kHz (+8dB)(較大膽的調整),人聲約 12kHz (+3dB),腳踩大鼓約 8kHz (+6dB)。這通常使用高頻擱架濾波器進行。
這五個步驟形成了一個類似 Nike Swoosh 或核對符號的 EQ 曲線形狀:低端先切再稍微提升,中低頻衰減,中高頻和高頻可能會有提升。這只是一個通用的起點,你需要根據實際音訊的特性、你想要的效果,以及你的耳朵聽起來的感覺,來調整每個步驟的頻率、增益和 Q 值。
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等化器最佳設定
音訊等化器是一個強大而靈活的工具,無論是為了修正問題、適應環境,還是為了個性化聲音,它都能發揮巨大作用。從歷史悠久的類比硬體到功能豐富的數位插件和 App 控制,EQ技術一直在不斷演進,變得越來越精準和易用。
了解等化器的類型、核心參數,以及不同頻段的聲音特性,是掌握調EQ的基礎。而如何找到最適合你的等化器最佳設定建議,則需要大量的練習、仔細的聆聽,以及勇於實驗的精神。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,只有最符合你當前需求和個人聽感的聲音。
記住先聽、小幅度調整的原則,並利用掃頻等技巧找出問題頻率,但別忘了,是否是最佳設定,最終的判斷者依舊是你自己的耳朵!